公司名片
- 公司名称:河南新闻网络中心
- 联系电话:18595761197
- 移动电话:13015511977
- 公司地址:河南郑州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烽烟唱大风 青山侧耳叫
烽烟唱大风 青山侧耳叫
——大李庄陈谢兵团后方医院简记
(本网讯 王刘瑜 通讯员 李璞)
前情
1947年6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12万人,渡黄河、越陇海、涉黄泛、跨沙河、涡河、汝河经激烈战斗,克重重险阻,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陈(庚)谢(富治)兵团西出黄河,攻城略地,战洛阳、克县城挺进豫西,发起伏牛山东麓战役,配合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打响了著名的“豫西牵牛”和平汉(北平∽汉口)、陇海铁路破击战,进行战略牵制。三大野战军形成“品”字型战略格局,三军配合,经略中原。1947年冬春,叶、舞、方为陈谢兵团大后方,指挥机关在太尉庙,兵团野战医院设在桐柏山和伏牛山接壤处的方城县小史店镇大李庄村,在此半年,先后收治伤病员500余人,因缺医少药,条件简陋,100多名重伤员,救治无效而失去了宝贵生命。
大李庄村是个丘陵小村,120余家,360多口人。东临方泌大道,西接桐柏山余脉大乘山,北临伏牛山系,三面山围,但四通八达,位置隐蔽,进可攻退可守,是后勤机关的理想之地。
大李庄村李汉印、李书献、陈国昌、李书运、李庆彬、李吉书等八九十岁耄耋亲历者,讲述建立医院时的情景,仍充满激情和感佩。
设置医院
1947年10月24日,天刚蒙蒙亮,阴沉沉的天,飘洒着飔飔小雨,马厮和嘈杂的人声混着阵阵狗吠,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大李庄村。爬出被窝的村民,打开柴门时,当街一排溜几十匹战马,队伍忙忙碌碌。
相传,大李庄村的老祖爷李相南和其兄李相成,是明末紫禁城的帐前侍卫。李自成攻破北京,劝弟兄俩为己所用,但二人一生不待二主,其兄李相成被杀,李相南带着儿子李盼贵逃离京师,历经寒露雨霜来到此地,用40两纹银从付洼族人手中买下40亩蕾草场,搭庵围篱而居。因善于经营,地肥粮多,日子丰裕,李盼贵娶付洼付姓女子为妻,生四子四门,族长为首,耕读传家,代代相传。因传此地为牛地,头即庄址。为防盗匪,在村东南角挖土塘两个,约8亩。用土夯制围寨,两坑即成牛眼。多少年间,竿匪从没攻破此庄,是附近村庄的避难之所,因地势西高东低,居民多在坑西。
庄正中是李明重家,其院是坐北朝南的小四合院。李玉昌回忆:“俺就住明重家西院,当时我才十来岁,跟在族长屁股后头看热闹。四合院里竖起了十多个长杆子,杆子上挂满了蜘蛛网,屋里面有嗒嗒嗒的响声,大人说,那是部队的指挥部。”
“庄子里当兵的越来越多,几个女兵们衣裳单薄、又黑又廋,多山西、河北口音,虽发音硬,但都听得清。临近晌午,当街盘起了两个大锅台,一帮当兵的忙碌着做饭。”(因连续阴雨,后挪到李汉三、李全营家。)
陈国昌说:“那年我十七岁,跟着大人引着当兵的号房子。李吉兴家在坑北沿离水近,一帮女兵人人背一个有十字的箱子,住到院里后,立马设置床铺,叫手术室。李应发家在庄西北角,地势高,敞亮,伤员多集中到那里,其余派送到各家各户。李汉中家在庄西边,有一栋闲房,都叫阎王殿(太平间),是没抢救过来的重伤员临时存放的地方。队伍上说,这是个救护医院!”
分工支前
医院铺排好后,庄子上的男女老少没闲人。李延芳、李明兰组织年轻人成立了担架队,他们每天跟着部队救护伤员。一天,他们从确山抬回一个重伤员,百十里路,傍黑到家,一天水米没进,李明兰盛了一碗肉脚片狼吞虎咽,一块碎骨卡在了喉咙,憋得脸红脖子粗。部队医生说个偏方,几个人捉了一条花狗,倒吊在树杈上,用碗接了狗的涎水,让李明兰含在嘴里,时间不长,喉咙里的骨头果真不见了。
妇女们组织起来,两盘石磨四班倒,日夜不停的磨面。队伍上爱吃石磨豆腐,在坑西北角盘了三台石磨,年轻妇女泡豆子、磨豆浆、点豆腐、压豆腐、送豆腐马不停蹄。十几岁的小妮,帮助在坑沿洗晾绷带。队伍上起床号吹响,整个庄上都忙碌起来,熄灯号后,村民们按照分工,各忙各事。
手术室有三个女医生,马四月、王彩萍和王英,她们说话蛮蛮的,和蔼可亲。马四月是一位营长的爱人,手术组的负责人,说话慢声细语。十七岁的陈国昌,支使踮脚,帮助她们跑前跑后。
河北人陈远志,一块炮弹片嵌到了他左腿骨里无法取出,又缺少药品,整条腿肿的黑粗,明亮亮的,如不将腿锯掉,性命不保。没有麻药,三个女兵举着木匠锯子,迟迟不忍下手。陈远志大骂:“你们都是怂蛋,奶奶的,老子死都不怕,还怕锯掉条腿,在不动手老子骂娘了!”当把他的左腿锯掉后,陈远志一声没吭,隔着一帕毛巾,他的下嘴唇冒出一串血珠。
第二天早上,他河北老家邻村的一个叫李远的司务长,端着一碗稀饭来看他,嘴里喊着“远志、远志,吃饭了!”手摸时,人早已冰凉。司务长含着泪让人抬来一口薄棺,把锯掉的一条腿接上,将陈远志收敛入棺。
李全恩、李兰甫、李兰芝组成了“殡葬”队。人分三班,一班负责到附近付洼、杨洼、陈滹沱等村购买棺材。一班负责做灵牌,部队上的人在灵牌上写明死者的身份、姓名、所在部队,然后用牛车拉到庄东岗一块高地。一班在地里挖掘墓沟,将他们并排埋葬。
附近的棺材买空后,庄上人就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做成简易棺材。一天,一位团长负了重伤,经抢救也没留着性命。但棺材实在买不到了。无计时,听陈滹沱村一位村民说:“俺庄一家富户有个雕花棺材,不想出卖!”李兰芝赶紧派人去买,早被他藏了起来,他知道躲不过,在麦场秫秸垛里扒拉出来。由于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差,每天都有人去世,棺材紧缺,但村民千方百计想办法,不让一位逝者软埋。
军民鱼水
李庄人淳朴善良,待人如宾。每天手术室的门前都排着队,等着把伤员领回家。有性急的,干脆到庄边的路上等着担架队。
庄上每家每户都住满了伤员。李延平(绰号大齿子爷)家有一位伤了双眼的战士,视力差,心情坏,多次有轻生的念头。李延平让老伴前后跟着他开导劝慰。一天,战士拿着枪,踅摸到庄西边打麦场的麦秸垛边,欲饮弹自杀,被细心的李延平妻子赶来,将战士推个跟头,抢过了枪弹,喊李延平把他背回家,并找来偏方,熬水洗眼。很快,战士的眼睛能看到路,十分高兴,还和李延平拜了把兄弟。
队伍上的人都亲小孩,李国顺当时5岁,整天在战士们堆儿里玩耍。一天下午,几个战士围在一起烤湿衣,李国顺躺在一个战士的怀里睡着了。不料一颗子弹掉在了火堆里,子弹爆燃,将他的左手拇指下三根齐齐削掉。部队首长听到响声赶到,抱着他跑到救护室,包扎后派一名战士护理,部队为此开了大会,严令战士守纪、守规,保管好枪弹,自此再没发生任何事故。
每逢饭时,病号饭一过,部队都吆喝庄上小孩们吃饭。李富德当时4岁,端着小木碗排队搲饭时,穿了一双鞋没了底,鞋帮套在脚脖上,小脚在泥水里冻得红萝卜似的。一位女医生找来几块布,将他抱到家,将鞋子洗净烤干,将碎布叠在一起纳实作底,做成一双新鞋,还将他裤子上的窟窿敹补整齐。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队伍和村民成了一家人。时近一个月老天爷哭丧着脸,阴雨连绵,北方人很不习惯,病号越来越多。李国干、李应发、李汉卿等十几家住的病号较多,一时伺候不过来,李德禄、李庆彬家过来帮忙。队伍上手脚好的照顾瘸的、拐的,轻的照顾重的。药尽重病号用,饭尽重病号吃。实冻腊月天,每遇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时,村民把被褥盖在病号身上,自己用绳子捆着腰,窝在麦草堆里,几个人一同出门,就像化了妆的秧歌队。
红薯拥军
天气寒冷,队伍上衣服单薄,加之连续行军打仗,喝不了热汤,吃不了热饭,很多战士患了脱肛症。每天早上,村边都有几排溜人蹲着排便,直肠脱出,很是痛苦。懂中医的李兰芝,从《本草纲目》中查到,红薯补中、活血、暖胃、肥五脏,可治脱肛症。村民们把窖藏做种的红薯拿出来煎炸、水煮、焖烤,千方百计地做出食物,让战士们吃。李兰芝又采来草药,熬制药汤,又喝又洗,战士们很快治愈返回战场。
李吉兴家住的伤员,由于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三嫂就把生红薯切碎,用稀布包裹,榨出汁水,一点一点洇到战士嘴里,又把红薯干碾成面,熬成红薯糊涂,一勺一勺喂,待身体稍好,把红薯烧熟,一口一口地抿到嘴里。
不少人家把红薯贴成筋甜的死面饼,拌辣椒做食。还有手巧的媳妇,用红薯面掺杂面,擀成面条,做成喷香的薯面条。做法千奇百怪,林林总总几十种。
更奇的是李德禄家的一位伤员,腿部负伤后,因缺少消炎药物,红肿发炎,溃疡化脓,久治不愈。三奶把红薯烧熟,取薯肉揉进食盐,做成贴膏敷在患处,几日后竟肿褪脓消,生出肉芽,慢慢痊愈。
大李庄弥漫在薯香中,负伤的战士因红薯而挽救了生命,红薯成了救死扶伤的故事传奇。
队伍和村民熟络后,经常开个玩笑。司务长李远和李兰芝成了亲弟兄。天气一连一月多都是阴阴拉拉,庄上人踩马踏,稀泥巴脚脖子深。一天中午,李兰芝老远在当街喊:“李远呢,给老天爷搬搬火罐!”李远大笑着朝天吼道:“天天你肚疼,搬了火罐你就晴!”
光阴荏苒,转眼70余年。大李庄亲历的人们,时时告诫儿孙,解放军流血牺牲,都是为了现在的和平年代,人人过上幸福生活,要世代铭记。他们从没忘记孩子们围在锅台边,战士们拿馍、盛饭;一早一晚,战士们帮助干农活,打扫庭院;烈士们向死而生的壮举,一幕幕都在眼前。
英烈生前家在外地,没有遗照,没有留下姓名,籍贯年龄无从知晓,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于枪林弹雨,最终化为千里外的一杯黄土。20世纪50年代,有河北人在村民的帮助下,曾迁走了3具烈士遗骨,之后,部队和民间再无信息。
大李庄东岗,这片埋葬先烈忠骨的地方,虽历经变迁,但村民们精心守护,从没动过一锨土。时光流逝,世事更迭,为祖国和人民献出生命的英烈,历史不会忘记。此地此人,此情此景,每每让人动容!何当一哭?这里一百多座墓碑,每座都是一个不屈的身躯,烈士永生,精神不死。
陵园筹建过程
2015年,方城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国明在大李庄调研,得知该村东岗长眠着100多位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雄,遂找到曾收集记录此事件的李璞,并和李汉印、李吉书、李书运、李汉勤等几位亲历村民座谈了解始末。朱书记将情况向县委宣传部、县编办、地方志做了通报,几部门多次到大李庄野战医院旧址采访、整理记录这段历史。
小史店镇党委书记李清波、镇长金玉刚、人大代表,多次到大李庄调研后,当年县人大会上,镇人大代表团将修建大李庄烈士陵园的建议提交县人大代表团。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宝、乡贤李明省、李明建和大李庄群众也多方奔走,期待在烈士长眠的地方建立纪念馆。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魂要有归处,让红色记忆镌刻在这片土地,铭刻在人们心灵。方城县委、县政府将修建陵园提到议事日程。2019年清明节,县审计局在烈士长眠的地方拜谒烈士后,立了一块纪念碑。
方城县人民检察院多次派人到大李庄实地考察,履行检查职责。被烈士精神感动的检察干警们,向方城县民政局、方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了检查建议,并积极协调建设资金,按照烈士墓碑格式和标准为烈士设计墓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积极跟进监督督促,做好陵园后续完善工作。方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遂启动查找烈士籍贯的工作。
陵园建立
2016年9月,县民政局首次拔款18万元。小史店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清波为组长的“小史店烈士陵园”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0月破土动工,方城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公安局、民政局、党史办、地方志等单位领导,小史店镇党委书记李清波、镇长金玉刚率镇直各单位人员参加了奠基仪式。陵园先后投资100万元,2019年8月主体修建完工,工程进展顺利,2020年4月4日陵园竣工。县有关部门、小史店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当地群众3000余人举行了落成典礼。
陵园占地5400平方米,柏松丛中修建108座烈士碑。主碑高11.4米,造型独特,气势峻拔,威武壮严,碑座四周为花岗岩浮雕,雕刻着烈士群像,碑体钢混结构,花岗岩贴面。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红色大字。底座和碑体四周,镌刻了小史店镇委员会、小史店人民政府,委托在县发改委工作的小史店舒庄人刘春林倾情撰写的陵园碑记:
1947年冬,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克方城等十余座县城,完成豫陕鄂地区战略展开。其间于小史店建立豫陕鄂第七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和中共方城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机关,兵团野战医院亦移至镇西四里许大李庄村。
革命势如燎原,军民守望相助。医院共收治伤病员逾五百人,老弱长幼悉充医护,亭阁茅屋咸作病房。然百余猛士长逝,其身国殇,陨而无名,三军素缟,草木含情!村民援手安葬于村东高岗,使其头枕仓峰,面向绿水,列次山花,血沃劲土。不啻马革裹尸,亦作叶落归根。
顾彼以来,虽经时势更迭,世事变迁,然墓茔拳拳得护,事迹朗朗传颂。何言无籍?根植丘垅;岂曰无号?山河为名! 后来者克绍其裘,励精图治,庶绩咸熙,乐此清平。2017年来,为饮水思源,永恒纪念,激励在世,昭示后代,特建陵园且勒石以铭。
青山巍巍,桂河汤汤。军民浩气永在,英烈精神长存!
陵园建成后,方城各界拜谒者络绎不绝。2020年底,受教育人数达到1.2万人。烽烟大火唱英雄,绿水青山侧耳听,直刺苍穹的碑体和烈士墓成了永恒的丰碑,拓印着新中国三年解放史,让烈士精神铭记人民心中,激励后人奋进,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根据2002年在大李庄村采访主要亲历人:李吉书 李书运 李玉昌 李国干 李庆彬 李汉印 陈国昌笔录和相关资料整理